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
清明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,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节日的双重属性,时间: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。
清明作为节日,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,节气是物候变化、时令顺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。
1.踏青: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,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2.插柳:柳树生命力顽强,象征驱邪避灾、祈福安康。清明节时可将屋檐插上柳枝,或将柳枝编成花圈佩戴。
3.放风筝:风筝古时称为“木鸢”或“纸鸢”,人们认为在清明节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,所以这一习俗延续至今。
4.扫墓祭祖: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,果品、纸钱到墓地,整修坟墓,清除杂草,给坟墓培土。然后烧香、上供、敬酒,将纸钱焚化。晚辈行跪拜大礼,以表达对先祖的怀恋之情。